响水时间谁来的?

易奕锐易奕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响”字,从音从水,《说文》解释作 “水流声也”;《集韵》中则有“鼓声也”“铜锣声”“响板声”之释 。可见“响”本指声音清楚响亮,后多用来形容物体的撞击声、铃声等 。而“响水”即水声响亮之意,用以指代流经县城的河流。

至于“响”为何后带“水”旁 ,《康熙字典》给出的解释是“俗‘响’字作‘响水’”,并引明朝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城西南隅有汇波池……池中有岛曰汇波屿,岛上有亭曰汇波亭……”作为例子加以证明 。但细绎文中句意及文字形态,此处的“响水”应该表示一种动态,即水冲击石壁发出的水花飞溅之声,其本质还是声音,故可用“响”来形容。如果以此种说法成立,则“响”后带“水”字确实符合造字时所蕴含的意义。

不过,这种解释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在现代汉语里并没有“s”这个字母,因此也就不可能有“sh”和“x”这两个声母。而在古代汉语中,“响”和“下”两个字的读音是一致的,全都读作xià(现读xiǎng) 。这样看来,以现代语音读“響”作xiǎng显然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响”后带“水”并非现代才有的现象。清朝张相撰写的《古音表》中收录了宋代司马光的《切韵序》——“凡声之清者曰阴,浊者曰阳。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共为八音。其字之清音曰阴声,浊音曰阳声。自其清浊言之,则阳字属五音,阴字属四音。若就其平上去人四字,各分阴阳,则平声阳字属七音,去声阳字亦属七音。其阴声者,平声则上声,去声则入声。”

在这篇论述切音的文章中,司马光将汉字的声调划分为八类,每类再划分为两类(实际是三类),总共十八类。其中,属于阴类的第四项就是“响”字,读音xià 。而在第一项中,“下”字则读若xiǎng。古人早就懂得“响”后带“水”的字形演变规律。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