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字在五行属什么?

匡华匡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儒”字的五行属性,历来有不同说法。 《中华字海》说“儒”字的五行为金。而据我的研究考证,这个结论是从古代典籍中得来的,是符合古籍原意的;而且也是目前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 下面是我找到的依据—— 在《汉书·五行志下》中有这样一段话:(原文比较长,此处只摘抄与本文有关的部分)

“《春秋元命苞》曰‘人王谓之帝者……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君臣皆至,君薨未尝行步,过丧而不哀,诸大夫欲诛之’,此所谓不仁人也。故《洪范传》曰‘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然则孔子以不仁陷少正卯,虽诛之可也。 或曰:‘孔子以仁恶乎失!’吾以为不然。《左氏传》曰‘晋叔向谓晋平公曰:“子叔齐、伯奇,弃而不免。”公曰:“有是能惩贰而赦有罪矣。”“及卫侯在朝,叔向使晋悼公如卫追命公子蒯聩”云云。又《家语》曰卫灵公卒,夫人让继室立辄,而公子郢辟焉’。斯二事则知孔子非特以仁陷人也。 或曰:‘仲尼之赞伯夷、叔齐曰:“不耻其君之下亡入于商。”’又云“伊尹既贤,庸何伤於知伯夷”。又曰‘柳下惠不以莫须有的见疑於齐景公。”斯三事,孔子又岂以不仁陷人哉?’”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有人主张把“儒”字列为禁用的凶字,理由是《春秋元命苞》中记载了一件孔子杀少正卯的事。孔子因为少正卯不仁而被杀一事得到了《洪范传》的佐证,所以可以认为是不义的。但另一部分人却说孔子的仁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并举了叔向和孔子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还有人提出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伊尹、柳下惠等人不以君臣之分作为是非标准的行为来看,他也不会以不仁来陷人。总之各执一词没有定论。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学者们对“儒”的五行为金的见解还是存在分歧的,而且这种分歧还反映到了他们给《春秋元命苞》中的“儒”作注上来了。其中持“儒属不义之凶”论观点的人,就指出上面所举的例子并不能证明孔子不杀少正卯就是不仁。相反,他还用孔子批评伯夷叔齐的话说明儒家提倡的就是“忠信仁义”之道,而不是“不仁”之类的事情。可见他本人对于“儒”字的五行是持否定态度的。 而持另一种观点的人,却坚持“儒家就是儒家,怎么能说不仁呢?”的态度,并且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知道一点,就是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儒家学说并不只是关于礼仪教化的学问,而是包含着更为广泛的道德伦理内容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而这种认识恰好是和儒家的本质相吻合的。

我认为《中国汉字字典》将“儒”字列入“金”部是正确的。而且我还觉得,既然古人已经把“儒”字看成是一种道德了,那么我们就更应该把它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 如果您对我的解释还有疑问或者想要探讨一下我的看法,欢迎讨论。

优质答主

“子曰”是儒学的代称,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但《说文解字》中把“儒”解释为“柔也”(指性格软弱); 《论语·里仁》中提到孔子“仁”和“孝悌”的属性时也说他是“刚毅木讷”而不是“柔和驯顺”——其实这都是形容他的品德人格而非性情。 从以上来看这俩字的性质都是褒义的。而其他一些像“智”啊什么的则是中性或者贬义了。 “贤”也是中和词性,有美德的人就是贤德之人或贤明的君王,如《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虽以善致贤,然亦以贤德彰。”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