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现在涨了吗?

阳炳方阳炳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基金圈很热闹,首先是“固收+”产品出现大跌,引起市场对信用风险的关注;然后是一波明星基金经理“下课”潮,刘彦春、周应波、董承非等“顶流”纷纷跌落神坛;再然后是新基金发行遇冷,10个月来首现“基金跌跌幅超新股”的奇葩景象…… 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了同一问题——基金的净值回撤了。

以“固收+”产品为例,此前一度被市场追捧,不少投资人因为其“稳”的特性大批买入。但近期随着信用债暴雷,“固收+”的产品也出现较大回撤,融通丰裕一年持有期混合(009865)近一个月下跌超过7%,广发恒久稳健债券A/B(002309/002310)则连续多日位居同类基金跌幅榜前列。

对于基民来说,面对基金的持续回撤,如何保持理性,如何做到不动如山?我想可能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第一是把握市场的波动性。 波动性和收益率都是描述收益的指标,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方差表示。在金融市场中,一般用标准差来表示风险的度量,因此可以理解为波动率等于风险值除以100。

按照金融行业的定义,一只基金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和预期年化波动率可以计算出它对应的风险回报。如果一只基金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回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它的过往业绩来了解其历史波动情况,进而估算出其未来的波动可能性。当然,这种测算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演,市场波动受诸多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不过,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在市场上升阶段,基金的收益率和波动率往往呈正相关关系,即在上升的市场中,基金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是匹配的;而在市场下降阶段,虽然基金也会伴随市场下滑而减少财富,但其降幅通常小于市场整体跌幅,且波动率也会随之大幅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跌得少,波动率低”的现象。

第二是判断时机的重要性。 市场上经常有这样的话:“买得早不如买得上”或者“卖得不合适”,说的就是时机的重要性。假设我们在市场最高点买入并持有到底,虽能拿到市场的平均收益,但我们错过了一举翻身的机会;相反,我们如果在市场低位果断出手,虽然当下拿到的收益率较低,但却能在以后的时间里拉平乃至反超别人的收益。显然,后一种策略更可取一些。 所以,当我们遇到基金持续回撤时,可以先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持有了不合适的产品。如果是,那就需要及时止损换仓。

第三是控制情绪,理性投资。 市场总是在不断波动之中,起伏无常。涨的时候让人欢喜,跌的时候令人愁。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面对市场的起落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非理性的行为发生。比如不要“因跌割肉”,也不要“盲目抄底”。所谓“抄底”,其实是在买入那些原本就被高估的产品,只是你主观地认为它已经严重低估了而已。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